双“争”有我 | 同向同行 共育新人
——秦皇岛市第三中学2023年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展示
为进一步明确“三进”思路,落实育人举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2023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三中学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活动理念新、形式新、方法新,呈现的八节优质课令人耳目一新。
英语学科张丽老师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网络短剧为主线,创设帮助玉壶归家的主题情境,并将英语必修三中涉及重读、连读和意群划分的语音技能应用于三个主题活动中。本课通过听力,朗读,歌曲演唱和配音四种形式运用语音技巧,并在各环节活动中穿插思政融合点,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并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数学学科苗艳老师以贝叶斯公式的应用为主线,层层递进,通过三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其中第三个应用引出贝叶斯公式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并借此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地理学科许洁老师选取贵州喀斯特地貌这一真实情境,以“选美中国”、“美在何处”、“美从何来 ”、“如何更美”为活动主线,以总书记考察贵州的足迹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貌这一真实情境的探究,学生深入体会地貌的魅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中国重大工程和脱贫攻坚重大成就为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国情怀。
化学学科韩佳宏老师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故事为主线。“姐妹初相见”是让学生简单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格各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三个实验得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源自同归路”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升华,让学生熟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重大贡献,深刻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以“建立档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历史学科许贺葆老师将思政与高中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相结合。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本课将隋唐盛世作为重点,隋的速亡到唐的繁荣作为课程主线,多角度,多材料展现大唐盛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隋的速亡和唐的繁荣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本课,学生认识到汲取中国历史宝贵经验的重要性。
政治学科赵昕老师以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题,以助力科技自强为主线。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和各界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活动是本节课的亮点,从议案的提出,调研的过程,和具体的建议学生能够亲身实践,有效落实公共参与素养,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语文学科许月琪老师讲授的课题为《风起黍离,家国永安》,共设置“溯往昔,与历史同频共振”“看今朝,沿足迹担时代重”两个活动任务。本节课以“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这一热点新闻为背景,创设“解读情感密码,设计视频脚本分镜”的真实教学情境,尝试将脚本分镜画面的设计与语文日常写作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并在《黍离》与《扬州慢》两篇具体文学作品的引导下,梳理总结了课内具有爱国情怀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把握了“黍离之悲”的深刻含义,进一步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明确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生物学科贲玲芝老师以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历史为情景,开展了基于生物学科学史的模型构建教学。在本节课的三个活动中铺建了一条从构建模型、应用模型到拓展模型的科学思维路线,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胰岛素精神的总结与讨论,能够给学生面对学习与生活当中困难的勇气。
为巩固优质课成果,2023年10月20日下午,秦皇岛市第三中学组织召开了总结会。
八位授课教师结合各自的优质课,重点围绕教学思路、教学亮点和教学反思依次发言。
科研室孟亚红主任、金艳红书记和李金丑校长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润物有情如着意,滋花无语自施工。
孟主任指出,此次活动中,八位老师都充分挖掘时政素材,以学科功能定位的育人性、教材编写的引领性、教学情境的时政性、教法学法的活动性和教学效果的实践性,充分展现了学校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的优势与特点,展现了学校在育人方式改革方面对于显性课程教学与隐性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和深度挖掘,展现独特的育人风采。
明确“三进”思路,落实育人举措。
金艳红书记高度评价此次活动,指出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课程作为主渠道传递价值观、将评价作为主方向强化价值观、将实践活动作为主阵地践行价值观,力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绘就“大思政课”育人同心圆
各家“三进”有新意,育人竞相展韶华。
李金丑校长为此次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欣喜,指出八位老师的课有料、有质、有序、有效,强调老师们在今后教学中要依据课标,搭设三线;科学认知,理念先行;着眼发展,关注能力;探索新法,勇于尝试。
供稿 | 商春光
摄影 | 科研室